准确把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的重大关系用好辩证法 善于“弹钢琴”

时间:2023-12-05 14:53    来源:中央纪检国家监察网  
     打印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郝思斯

  为保护千岛湖一湖秀水,浙江省淳安县积极运用生态浮岛水上植物无土栽培技术,增强上层水体的净化能力。图为11月28日,工作人员在生态浮岛上换种适合冬季生长的水芹菜。 谢航凯 摄

  安徽省科技馆新馆减碳之路展览综合运用裸眼3D、VR、AR等技术,帮助观众了解减碳、低碳相关概念,提高环保意识。图为11月25日,观众在展厅体验绿色出行。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初冬时节,被誉为“高原蓝宝石”的青海湖水波荡漾,水鸟翔集,景色如画。图为11月23日,游客在青海湖游玩。 新华社记者 耿辉凰 摄

  11月16日出版的《求是》杂志刊发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几个重大关系》,系统阐述了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的五个重大关系,即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的关系、“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

  这五个重大关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是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性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如何理解其中体现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其对广大党员干部做好工作有哪些启示?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副主任董振华。

  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正确处理好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关系

  记者:强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几个重大关系,体现了对唯物辩证法的坚持运用。如何理解其中体现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董振华:习近平总书记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几个重大关系的概括,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是事物联系的实质内容和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从根本上说就是不断认识矛盾、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矛盾分析法要求我们在现实工作中做到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正确处理好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关系。

  要正确处理好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是指任何事物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矛盾,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也是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永恒课题。”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展和保护是一对矛盾关系,这对矛盾关系不仅存在于外国,也存在于我国,是任何一个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绕不开的问题,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指的是不同事物、不同领域、不同发展阶段的矛盾具有各自独特的特征。虽然矛盾普遍存在,但在具体情境下,矛盾的表现形式、性质、发展方向会因为特定条件的不同而具有特殊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承诺的‘双碳’目标是确定不移的,但达到这一目标的路径和方式、节奏和力度则应该而且必须由我们自己作主,决不受他人左右。”实现“双碳”目标的方式、过程是由我国的具体国情和目标任务决定的,具有一定特殊性,体现的是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对立统一的,要在承认矛盾普遍存在的前提下,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既有世界范围内普遍遇到的难题,也有我国独有的问题和困难,必须坚持立足自身实际寻找解决办法,又为全人类提供有借鉴价值的方案和手段。

  要正确处理好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事物的各种矛盾和矛盾的各个方面发展是不平衡的,在复杂矛盾体中,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是主要矛盾,居于次要、从属地位的是次要矛盾;在同一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正确处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能忽视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要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之中把握对立双方之间的转换关系。具体到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就是要能够看到矛盾的两个方面,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在绿色低碳转型中推动发展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不能存其一而废其一。

  要正确处理好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关系。坚持唯物辩证法,就应当善于从事物内部去研究事物的发展和矛盾关系,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从内因出发,立足自身实际,做到独立自主,按照自己的路径、方式、节奏、力度推进我们的工作,优先解决好自身存在的问题和矛盾。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全球性,很多问题的解决超出了一国能力范围,也要加强对外交流合作,以此助力自身生态问题的解决。既要不断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强力督察、严格执法、严肃问责,明确不可触碰的高压线,保持常态化外部压力;又要不断创新体制机制,真正让保护者、贡献者得到实惠,推动人人动手、人人尽责,激发起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让保护生态环境成为各责任主体的自觉行动,才能让中华大地蓝天永驻、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既不断增强各项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又确定并集中力量解决重点问题,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工作提升

  记者:谈及处理好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突出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关键环节,迎难而上、接续攻坚,以更高标准打几个漂亮的标志性战役”,同时强调要“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这一要求体现了怎样的工作方法论?

  董振华:处理好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既是系统观念在生态文明建设具体实践中的深化运用,也是重点突破、全面推进工作思路的具体体现。系统观念认为,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具体工作中,要做到“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万事万物都是普遍联系的,既要能看到事物之间的显性联系,也要能看到隐性联系,只有善于在普遍联系中考察和分析事物,才能把握问题的实质。“两点论”是指在解决问题时,要兼顾两方面的因素,不可偏废。坚持“两点论”,就是要求我们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既看到肯定性的方面,也看到否定性的方面,强调系统的平衡、全面发展,防止一方面过度追求而导致另一方面的失衡。“重点论”强调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必须确定并集中力量解决重点问题,以推动整体工作的进展。在事物的普遍联系中,一定要善于抓住重点联系、主要联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考虑环境要素的复杂性、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自然地理单元的连续性、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这就要求我们立足全局,坚持系统观念,谋定而后动。”坚持“两点论”,就是要强化目标协同、多污染物控制协同、部门协同、区域协同、政策协同,不断增强各项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坚持“重点论”,就是要重点攻坚,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采取有力措施,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工作提升。

  要在发展变化中做到“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揭示出,万事万物都是处在运动发展变化之中的,事物任何现存的状态都是暂时的。事物的正反两方面是暂时的,重点与非重点也是暂时的。在发展变化中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就是要在过程之中把握两点之间的转化、重点与非重点的转化,做到因时而动、因势而动。例如,谈及如何处理好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生命躯体,有其自身发展演化的客观规律,具有自我调节、自我净化、自我恢复的能力。治愈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首先要充分尊重和顺应自然,给大自然休养生息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依靠自然的力量恢复生态系统平衡。”同时,我们也要“把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有机统一起来,因地因时制宜、分区分类施策,努力找到生态保护修复的最佳解决方案”。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既要看到某一时刻、某一阶段的重点问题、重点任务和重点目标,也要避免片面性,依据发展和保护的进程随时调整工作重心。

  在理论与实际的互动中把握各种重大关系,既对各种重大关系进行理论思考与谋划,又了解这些关系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和变化趋势,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对几个重大关系的论述中,深刻体现了对战略思维的把握运用。在您看来,坚持战略思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体有哪些着力点?

  董振华:战略思维就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思维方式。培养和增强战略思维,就必须做到统筹兼顾、综合平衡、协调发展,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在把握战略全局中推进各项工作。

  要加强顶层设计。做好顶层设计,就是要在规划设计中突出整体谋划和战略构想,统筹考虑整体思路、重点任务、关键领域和先后顺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把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前提和基础,自觉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在绿色转型中推动发展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制定明确的发展战略,从全局出发,综合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特点、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科技创新的趋势等诸多因素,确保顶层设计与国家发展战略、经济社会规划相一致。在顶层设计中强调各层级、各部门之间的联动,促使政策保持一致性,避免出现利益冲突和资源浪费。

  要做好分类指导。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要对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地域的生态状况和问题进行科学分类和指导,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和行动计划,以实现整体的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于严重透支的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农田等生态系统,要严格推行禁牧休牧、禁伐限伐、禁渔休渔、休耕轮作。对于水土流失、荒漠化、石漠化等生态退化突出问题,要坚持以自然恢复为主、辅以必要的人工修复,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沙则沙、宜荒则荒。对于生态系统受损严重、依靠自身难以恢复的区域,则要主动采取科学的人工修复措施,加快生态系统恢复进程。”要做好区域分类,依据不同区域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资源禀赋,因地制宜采取不同保护办法;做好问题分类,根据生态保护的类型、污染破坏严重程度等采取针对性措施;做好阶段分类,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制定不同规划,逐步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

  要保持战略定力。保持战略定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至关重要,它意味着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能够坚定地贯彻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保持目标的一致性和可持续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保持战略定力,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不获全胜决不收兵。”要认识到生态保护的长期性与复杂性,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把当前与长远相结合,统筹考虑政策制定与方案实施,不能朝令夕改、急功近利、竭泽而渔。要认识到生态问题的反复性,不能幻想一劳永逸地解决某一问题,要保持生态保护的常态化,建立长远体制机制。要加强政策制度落实,不能遇到困难就退缩、打折扣、搞变通。

  记者:新时代以来,在部署各领域工作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正确认识和处理若干重大关系,这对党员干部做好工作带来怎样的启示?如何在工作中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

  董振华:要树立全局观念,做到统筹兼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学会运用辩证法,善于‘弹钢琴’,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作出最为有利的战略抉择。”针对目前我国一些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错综复杂的矛盾,必须从系统观念出发加以谋划和解决,实现高效能的治理。党员干部需要培养全局观念,意识到各种关系相互交织、相互影响。要加强对事物的整体认知,将事物放置于整体框架中看待。要树立多元视角,能够站在不同的利益立场、不同的角度方向上思考问题。要处理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既要做到大局为先,也不能忽视局部,努力实现全局与局部的统筹协调、密切配合。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在解决重点关系中谋划全局发展,在全局关系统筹中把握重点关系。

  要坚持问题导向,勇于直面矛盾。在工作中坚持问题导向,就要增强问题意识,善于发现新问题而不回避问题,能够把握重大突出问题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及时找到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拖延问题。要做好调查研究和分析思考,到一线和基层去掌握准确信息与资料,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打好基础。要深刻认识新时代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所带来的新特征和新挑战,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挑战。

  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只有不断提升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才能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要在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创新理论上下功夫,持之以恒深学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系统掌握这一思想的基本观点、科学体系,把握好这一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在深化、内化、转化上聚力用劲,使科学理论真正成为把握运用规律、认识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理论来自于实践,着眼实践、结合实际的理论才具有生命力。实践又需要理论,科学理论的指导可以有效推动实际的变革和发展。必须在理论与实践、实际的有机互动中把握各种重大关系,既善于对各种重大关系进行理论思考与谋划,又能够了解这些关系在实际中的具体表现和变化趋势,做到实事求是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打印文章 | 加入收藏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