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锻造铁军六项行动”】王芳: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学习领袖为民服务情怀

时间:2021-04-01 08:36    来源:相山区纪检监察网  
     打印

最近精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该书分三个篇章:知青说、村民说、各界说,以访谈的方式再现了主席在陕西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来平易近人,深受教育和感染。

1969年1月不满16岁的北京青年习近平,与北京的其他青年一起,背负行囊,乘坐知青专列奔赴陕西延安,开始了一段艰苦的历程。从繁华的首都到黄土高原的山沟,心理上的落差、生活环境的不适、艰苦的体力劳动,他没有退缩、消沉,而是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扎根农村,立志改变梁家河的面貌,改善梁家河人民的生活和生产环境。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四大关,在陕北黄土地,他积极追求进步,先后入团、入党、成为基层党组织书记、参加社会主义路线教育,扑下身子带领当地群众打井、打坝、修厕所、办铁业社、办识字夜校、建沼气......“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热爱是他始终不渝的信念,正是这信念的力量支撑他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

他对群众的感情是真挚的、具体的。他曾多次讲过,自己是“黄土地的儿子”,他的“根在陕西,魂在延安”。他和群众打成一片,无论是老汉、后生、娃娃、婆姨,他都能跟大家聊到一块儿。他办事有条理,说话有道理,群众把他看成自家人。他眼里没有贫富贵贱之分,他尊重每个人。他与人交流、谈话的时候,即使对方是再穷的人,他也全神贯注地听。

1975年在他离开梁家河时,全村男女老少自发为他送行,送了一程又一程,依依不舍。七年中大家唯一一次看到习近平落泪,就是这次离别时,他看到前来送行的双腿残疾的村民。习近平说:“我走的时候,我的人走了,但是我把我的心留在这里。”离开梁家河后,他一直和梁家河保持联系,多次给他们写信,也多次回去看望。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在厦门工作时他写信给延川县委书记帮忙给村里通电;在福建省委工作时联系给村里办了所学校;他慷慨解囊帮助一位患骨髓炎的村民治病,救了这位村民一条命。

他多次说到:“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个有大学问的地方。人生处处留意,皆有学问。”我们每一位纪检人要学习的是领袖这样朴素真挚的人民情怀,他这样谦卑,向人民学习,拜人民为师,永远说人民能听懂的话,做人民群众最急需他做的事,踏踏实实,不做表面文章,他夙夜在公,完全无我,人民至上。打铁尚需自身硬,打铁的人必须是铁打的人,征途漫漫,初心不改,我们要永远牢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忠诚、干净、担当。    

(东街道纪工委 王芳)


打印文章 | 加入收藏 | 分享到: